2009年,在广东工业大学就读即将面临毕业的袁美芝一心想回莞工作,尽管所读专业是社会工作,但她却没有想过毕业后真的当一名社工。也许是冥冥之中的缘分,那年年底东莞社工行业刚起步,她所在的镇区是首批试点的六个镇街之一。面对这样的天时地利人和,在“家门口”做社工成了她的最终选择。
相信社工这个行业能带来“奇迹”
“袁社工,我把我的儿子抓进派出所了,我实在没有办法了,你能帮我吗?”袁美芝一直忘不了电话那头的母亲带着哀求的声音。这位母亲在前两天已经过来求助,他儿子阿山(化名)长期有服食成瘾性药物止咳水的习惯,严重影响正常生活。袁美芝本来已经安排好家访的时间,没想到情况变得那么快,无奈之下,她在派出所进行了第一次的个案面谈。袁美芝仍然清晰地记得那个画面,服务对象的手上戴着冰冷的手铐,蜷缩着身体,两眼直直地凝视着地面,嘴里不断地重复着一句话:“我是她的儿子,她为什么如此狠心抓我进来?”
面对这样的情形,刚投入社工角色的袁美芝心里非常忐忑,甚至不知道该从哪里入手。“我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,就算心里没谱也要硬着头皮上了。”袁美芝如是说到。整个面谈进行了将近2个小时,走的时候,服务对象对她说了一句“谢谢你”,这无疑给袁美芝打了一剂强心剂,让她更有信心去面对这个个案。
这是袁美芝跟得时间最长的个案之一,有两年多的时间,过程非常曲折,案主情况时好时坏,反反复复,甚至连家人都要放弃他的时候,袁美芝仍然坚持着,而现在的阿山,已经是一个在企业做电脑系统维护工作的普通年轻人。
如今,袁美芝总会拿这个个案跟大家做分享,她说:“这是我的第一个个案,而正是这个个案告诉了我,社工这个行业真的能带来’奇迹’”。
成长源于服务对象
10年东莞社工行业发展了很多,而在袁美芝身上我们仿佛看到了社工行业发展的缩影。这10年里,袁美芝身上多了很多的身份标签:一线社工、中心主任、督导、执行总监,这些身份标签见证了袁美芝在社工行业当中的发展历程。
说起成长,袁美芝觉得她的成长来自于她的服务对象。她说:“一般来找社工求助的,都是正在经历着某些困难的,这些困难是各式各样的,有时候你甚至会觉得“编剧都不敢这么写”,但是你的服务对象并没有气馁,仍然非常努力地生活着,用尽一切的办法与困难抗争,我在帮他们,其实我也在向他们学习,他们一直给我能量。”
回顾这10年,袁美芝感受最深刻的是社会对社工行业的认同。刚入行的时候,没有人知道社工是什么,而现在到外面说自己是社工,居民还会对你特别亲切。当然现在有时也会有人问社工是做什么的,而袁美芝总能清晰地并带着一份骄傲向别人介绍,因为她本身就是一个特别认同社工的人。
虽然袁美芝也会有气馁的时候,比如服务受到质疑,没有得到理解以及经常加班等都曾让她身心疲累,但她却没有试过真正说想离开这个行业。按她自己的话来说,她对社工是“真爱”。服务对象每一个问题的解决,服务对象对她的每一次微笑,服务对象的每一次成长,这些都是她能够坚持到现在的原因,她相信社工能够让社会变得更美好。